
400-6699-864
河北省涿州市地处华北平原北部,是京津冀协同进步的主要节点都市。作为海河流域的主要支流,拒马河承载着涿州市及周边地区的生态调节、农业灌溉和都市景观等多重功能。伴随都市化进程加快和自然淤积加剧,拒马河部分河段出现河道萎缩、水质下降等疑问。为恢复河流生态功能、提高防洪能力,涿州市政府于近年启动了拒马河清淤综合治理工程,成为当地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项目。
拒马河发源于太行山脉,流经涿州市境内约35公里,历史上曾是漕运要道。近二十年来,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作用,年均径流量减少30%,部分河段淤积厚度达2米以上。2021年汛期监测数据显示,河道行洪能力较设计标准下降40%,沿岸3万亩农田灌溉取水困难,水质目标中氨氮含量超标1.8倍。这种状况不但威胁防洪安全,更作用了京津冀水资源战略储备。
2022年,涿州市将拒马河治理纳入"十四五"重点工程,投资2.3亿元启动系统性清淤工程。项目规划采纳"分段治理、生态优先"原则,涵盖主河道清淤28公里,支流治理12公里,同步建设生态护岸和湿地净化区,目标使河道行洪能力提高50%,水质达到地表水标准。
工程实施中,项目团队打破传统清淤模式,创新实施多项环保技术。在机械抉择上,采纳国产新型环保绞吸式挖泥船,配备智能控制系统实现精准开挖,较传统设备减少底泥扰动60%。淤泥处置环节建设3座现代化脱水固化站,运用"板框压滤+生物稳定化"工艺,使30万立方米淤泥转化为绿化用土和路基材料,资源化利用率达85%。
尤为突出的是生态修复技术的实施。在重点河段铺设生态石笼护岸8公里,植入本土水生植物12种,构建"水下森林"系统。监测表明,工程完工后该区域生物多样性指数(BI)提高2.3,成为白鹭、黑鹳等珍稀鸟类的栖息地。这种"清淤-治理-修复"一体化模式,被水利部列为中小河流治理示范案例。
清淤工程带来的民生改善正在持续显现。防洪方面,2023年汛期成功抵御了20年一遇洪水,减少经济损失约1.2亿元。农业灌溉受益最直接,沿岸6个乡镇的农田灌溉保证率从65%提高至90%,预计年增粮食产量1.8万吨。市民休闲地方也得到拓展,沿河新建的12公里滨水步道和3处亲水平台,日均接待游客超5000人次。
东城坊镇村民张建国感慨:"以前夏天河道散发异味,如今成了散步的好去处。"这种变化源于配套建设的日处置2万吨的生态湿地,它使河道水质从劣V类改善至Ⅲ类。工程还带动了乡村旅游进步,沿岸新增农家乐27家,形成"拒马河生态观光带",年创收超2000万元。
为确保治理成果长效化,涿州市建立了"河长制+智慧监测"双轨机制。全线布设50套水质在线监测设备,数据实时上传至都市大脑平台。通过AI算法可预测淤积态势,实现精准清淤调度。2023年试行的"电子河长"系统,已处置群众举报疑问137件,平均响应时间缩短至2小时。
市水利局局长王卫东简介:"我们正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,明年将启用无人机巡河系统。"未来规划还包括建设水文博物馆、开展流域生态补偿等创新举措,推动拒马河治理从工程性举措向系统性保护转变。
涿州拒马河清淤工程诠释了新时代治水理念的深刻变革。从单纯的河道疏通到全流域综合治理,从短期工程实施到长效智慧管护,这条千年古河正焕发新生。该项目的实践表明,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,更需要将群众获得感作为衡量标准。伴随工程效益持续释放,拒马河将成为京津冀生态廊道的主要组成,为北方都市河流治理提供可复制的"涿州策划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