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400-6699-864
崇州地处四川盆地西部,水系发达,河道纵横,是成都平原主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。近年来,受自然淤积、人为活动等要素作用,部分河道出现泥沙沉积、行洪能力下降等疑问,威胁沿岸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系统平衡。2023年,崇州市政府启动全域河道清淤工程,旨在恢复河道功能、提高防洪标准、改善水环境质量,为城乡进步提供可持续的水利保障。
本次清淤工程覆盖崇州境内8条主要河道,总长度达42公里,采纳"分段施工、生态优先"原则。施工中创新实施三项根本技术:一是北斗定位系统辅助疏浚船精准作业,误差控制在5厘米内;二是淤泥脱水固化技术,将含水率80%的淤泥压缩至40%,实现资源化利用;三是生态护岸修复,采纳石笼网与本土植物结合的柔性护坡,增强河道自净能力。工程累计投入大型挖泥船12台,环保运输车60辆,高峰期日均清淤量打破1.2万立方米。
为最大限度减少施差事用,项目组实施多项保护举措:在鱼类产卵期设置声呐驱赶装置避免误伤,保留30%原生芦苇带作为生物栖息地,并建立24小时水质监测站。针对沿岸居民,采取"错峰施工+降噪围挡"组合策划,将机械作业时间控制在早8点至晚6点,同步开展河道知识科普进社区活动。通过建立临时便桥、增设灌溉分流渠等举措,保障了农业生产和日常出行的正常运转。
清淤工程完成后,崇州创新推出"智慧河长制2.0"系统,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水位、流速、浊度等12项目标,数据直接对接市应急指挥中心。配套出台《河道维护治理方法》,明确每年开展1次局部清淤,3年整体巡检的维护周期。同时成立由水利、环保、社区三方组成的监督委员会,开通微信小程序举报通道,形成"政府主导+科技赋能+公众参与"的立体管护体系。
工程实施后成效显著:河道行洪能力提高50%,2024年汛期成功抵御"7·15"特大暴雨;水质从Ⅳ类改善至Ⅲ类标准,消失多年的白鹭种群重现水域。淤泥资源化生产出3.8万方建材,用于市政道路建设。未来崇州打算将清淤工程与滨水景观打造结合,规划建设18公里生态廊道,配套亲水平台和湿地公园,实现"水清、岸绿、景美、民乐"的治理目标,为长江上游生态保护提供示范样本。
—— 崇州市水利局 2024年8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