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400-6699-864
近日,包头市水务局正式发布《昆都仑水库清淤工程公示》,标志着这一关乎都市水资源安全与生态保护的重点项目即将启动。作为包头市主要的水源地和防洪枢纽,昆都仑水库的清淤工程不但是一项基础设施维护差事,更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进步的具体实践。我们将围绕工程背景、技术策划、生态含义及公众参与等方面展开详细解读。
昆都仑水库始建于1958年,总库容约1.2亿立方米,承担着包头市主城区供水、农业灌溉和防洪调蓄等多重功能。60余年的运行经过中,受上游水土流失和自然沉积作用,水库淤积总量已超过设计库容的30%,严重削弱了其调蓄能力。2022年汛期,水库因淤积导致的有效库容不足,曾引发局部区域排涝压力骤增。淤积物中富集的氮磷物质还加剧了水体富营养化危险,威胁供水水质安全。
经资深机构勘测,当前水库重点淤积区平均厚度达3.5米,最大淤积点深度超过8米。若不及时治理,预计到2030年水库功能性库容将损失40%以上。此次清淤工程打算清除淤积物约600万立方米,相当于恢复两个西湖的水体容量,工程总投资2.8亿元,工期18个月。
与传统清淤方式不同,本次工程采纳"精准测绘+环保疏浚+资源化利用"的全链条技术路线。在勘测阶段,项目团队运用多波束测深系统和底泥污染溯源技术,建立了三维淤积模型,实现淤积层的精准定位与分类。施工环节引进荷兰IHC公司研发的环保绞吸式挖泥船,其配备的智能控制系统可将作业扰动范围控制在直径50米内,较传统设备减少悬浮物扩散70%。
更具打破性的是淤积物的资源化处置策划:工程将淤积物分为三类处置——有机质含量高的表层淤泥经脱水固化后用于矿区生态修复;中间层泥沙经净化后作为市政工程回填料;富含矿物质的深层沉积物则送往资深厂家提取有用成分。这种分级利用模式预计可使85%的淤积物变废为宝,较直接填埋处置减少碳排放约1.2万吨。
工程特别重视水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保护。施工前,资深团队已对库区开展为期半年的生态本底调查,标记出7处鱼类产卵场和3处鸟类栖息地,据此优化了作业时序——避开4-6月鱼类繁殖期和候鸟迁徙季。工程还预留10%的浅滩区不进行机械清淤,保留底栖生物避难所。
更具前瞻性的是同步实施的生态修复打算:清淤完成后,将在库区东岸建设50公顷的生态湿地,种植芦苇、香蒲等本土水生植物,构建"水下森林"系统。监测数据显示,该举措可使水体透明度提高30%,总磷浓度下降25%,为后续投放鲢鳙等滤食性鱼类创造良好条件,形成完整的生态链。
本次公示开创性地采纳了"三维可视化公示"模式。市民通过扫描公示二维码,即可查看工程区域的实景建模、施工动画及实时监测数据。水务局还设立了"清淤工程开放日",打算组织6批次市民代表实地考察。在意见征集方面,除传统的信件、电话渠道外,专门开发了微信小程序收集建议,对采纳的合理化意见将给予奖励。
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受作用群体的补偿机制:对捕捞量可能减少的渔民,项目方联合人社局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;针对施工期临时取水作用的农户,制定了阶梯式水价补贴策划。这些人性化举措体现了重大工程中的民生温度。
工程竣工后,昆都仑水库的防洪标准将从50年一遇提高至100年一遇,年供水能力增加2000万立方米,可满足20万居民的年用水需要。从更宏观视角看,这是包头市"十四五"水网规划的根本一环,清淤后水库将与新建设的应急备用水源形成双水源保障格局。
环境经济学家测算,该工程的全生命周期综合效益系数达1:3.8——即每投入1元资金,可产生3.8元的生态经济价值。这其中包括避免的洪灾损失、提高的水质价值、创造的循环经济收益等隐性效益。工程阅历还将形成《北方水库环保清淤技术指南》,为同类项目提供参考。
昆都仑水库的清淤工程,看似是清除沉积物,实则是为都市进步疏通血脉。在公示期的30天里,每位市民都可以成为工程的监督者和参与者。当机械臂探入水底的刹那,我们清除的不但是60年的淤泥,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障碍。这项工程终将证明:对自然的每一分敬畏与投入,都会以更丰沛的馈赠回馈这座都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