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400-6699-864
位于江西省东北部的上饶市,素有“八省通衢”之称,境内河网密布,信江、乐安河等水系纵横交错,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万物生灵。伴随都市化进程加快和自然淤积加剧,河道淤塞疑问日益突出,不但作用防洪排涝功能,更威胁着流域生态平衡。近年来,上饶市将河道清淤工程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抓手,通过科学规划与综合治理,书写了一幅“水清、岸绿、景美”的生态画卷。
上饶河道淤积疑问由来已久。据水文监测数据显示,信江部分河段近十年淤积厚度达1.5米以上,主要成因包括:上游水土流失带来的泥沙沉积、都市建筑垃圾违规倾倒、水生植物过度繁殖等。2019年“6·7”特大洪灾期间,多处河道因淤积导致行洪能力下降30%,造成严重经济损失。这不但暴露了防洪体系的脆弱性,更敲响了水生态安全的警钟。
淤积带来的连锁反应令人忧心:水质恶化导致鱼类资源锐减,传统渔村生计受作用;河床抬高引发地下水补给困难;黑臭水体滋生蚊蝇,沿岸居民健康受到威胁。当地老渔民张建国感叹:“小时候能直接舀水喝的河道,如今连洗衣服都要犹豫。”
面对复杂的水环境疑问,上饶市创新提出“精准清淤+生态修复”模式。2021年启动的《信江流域综合治理规划》中,初次引入三维声呐扫描技术,对河道淤积量进行毫米级测绘。环保部门工程师李雯简介:“我们像做CT扫描一样建立河床模型,既避免过度清挖破坏原生底质,又能精准清除污染沉积物。”
在施工工艺上,采纳环保绞吸式挖泥船替代传统爆破清淤,配套建设淤泥脱水固化处置站,将70%的淤泥转化为路基填料和绿化用土。玉山县创新实施的“淤泥制砖”项目,每年可消纳8万立方米淤泥,制成环保透水砖用于市政建设,真正实现变废为宝。
清淤只是治标,上饶市更重视构建长效机制。沿河200米范围内划定生态红线,关停搬迁23家污染企业;在信江源头建立万亩水源涵养林,减少泥沙来源;推广“生态浮岛”技术,种植苦草、芦苇等净水植物,增强水体自净能力。这些举措使得清淤工程效益延长3倍以上。
广丰区打造的“清淤+滨水公园”模式成为典范。通过河道疏浚腾出的地方,建设了12公里生态护岸和3处湿地公园,不但防洪标准提高至50年一遇,更创造了白鹭栖息地。市民王女士欣喜地说:“如今晚饭后沿着生态步道散步,又能看到萤火虫了。”
上饶市通过“河长制+民间河长”双轨机制激活社会力量。全市设立各级河长1,862名,招募环保志愿者3,200余人,建立“随手拍”监督平台。2023年开展的“清淤护河百日行动”中,市民累计举报违规排污行为47起,参与河道保洁1.2万人次。
教育部门将水生态课程纳入中小学必修课,孩子们通过“小鱼治水”实验理解生态平衡。在铅山县,由退休教师组成的“银发护河队”每周巡查河道,用方言编写护河快板在村头传唱。这种浸润式的环保教育,让生态意识真正扎根民心。
站在新起点,上饶市正谋划更宏大的水生态蓝图。打算投资5.6亿元建设智慧水务系统,通过物联网实时监控河道健康状态;与南昌大学合作研发“清淤机器人”,应对狭窄支流治理难题;讨论“清淤碳汇”交易机制,将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价值。
正如上饶市水利局局长陈明所言:“河道清淤不是简单的疏浚工程,而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思考。”当挖掘机的轰鸣与鸟鸣声交织,当淤泥沉淀池旁绽放出鸢尾花,这条生态治理之路,正引领上饶走向更具韧性的绿色未来。
1800余字的篇章,记录着上饶人从“治水”到“智水”的跨越。在这里,每一铲淤泥的清理,都是对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的生动诠释,更是留给子孙后代的生态遗产。